中国化的佛教绘画艺术——以宋代画僧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微言宗教 时间:2022-09-13 10:25
  中唐以后,随着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影响逐渐扩大,“悦禅之风”不但在佛教僧人中广为盛行,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流传甚广。到了宋代,禅宗和净土宗更是成为当时佛教的主流宗派。在此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文化进一步融合,极大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这一思想潮流也表现在当时的佛教艺术之中,直观地体现在宋代画僧的作品中。

  画僧,即僧人画家,这是一个将佛教思想和艺术表现结合最为紧密的画家群体。画僧最早出现于隋唐时代,当时将佛教艺术传入中国的主要是来自西域的僧人,中国早期石窟艺术从发源到设计也大都与他们有关,从这些石窟艺术可以明显看到源自印度北部的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而宋代画僧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出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融合,在绘画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体现出中国化的特色。

  一

  所谓“禅无处不在”,宋代画僧的作品题材也极为广泛,涵括当时文人画中常见的山水、花木、鸟兽等主题,并且通过这些主题来阐释画家对于佛教的理解。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北宋画中国化的佛教绘画艺术以宋代画僧为中心的考察文张燕僧惠崇,“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世称“惠崇小景”。北宋画僧仲仁始创墨梅画法,其开创的“墨晕梅”对中国绘画题材与技法的开掘具有重要意义,有“墨梅鼻祖”之称。北宋画僧象微以善于画水而出名,所绘之水皆有灵动不拘、随物赋形之妙,时人称作“象微水”。南宋画僧法常(牧溪),“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淡山野。”(元·庄肃:《画继补遗》)南宋画僧若芬(玉涧)的山水画,更是被称为“禅意山水”。

  绘画主题的拓展,显示出宋代画僧尝试以中国传统艺术手段来表现佛教思想的内涵,不再局限于直接的佛教内容,通过超越“象”的方式,而达致“意”的境界。

  以惠崇《沙汀烟树图》为例:此图描绘了江南水乡初春时万物复苏的情景,把秀丽山川艺术地取入画中,自成一格,脱俗不凡,情景交融,洒落生姿,展现了禅宗空旷清逸的意境。这与禅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简约主义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卓尔不群的风骨,不但是中国佛教绘画的创举,也对中国传统绘画影响很大,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绘画走向大自然、与世俗生活融合。中国传统的“得意忘象”的表现形式,与源自印度、西域、主要通过细致描绘佛菩萨像来表现佛教思想的手法完全不同,是中国化的佛教绘画艺术。

  二

  在绘画技法上,宋代画僧也有所突破,主要通过简、远的笔墨来展示空阔、清净的意境的画法,这也是中国化的佛教绘画艺术所特有的。

  例如,历史上对于法常画作的评价是:“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缀。”(元·吴太素:《松斋梅谱》)他的用笔自然随意,简朴直接,不事雕琢。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画法,使其作品“笔墨淋漓,颇具禅意”。(《画继补遗》)《六柿图》是法常的代表作之一,此图只绘了一字排开的六个柿子,在墨色变化上以轻重浓淡相间排列。这幅作品画风不假雕饰,每个柿子上灵活运用了不同的笔墨、虚实、阴阳、粗细,寥寥几笔,却体现了平淡天真的意趣,呈现出“随处皆真”的境界。正如画作的题跋所云:“其状物写生,殆出天巧,不唯肖似形类,并得其‘意’。”法常的画作后来传入日本,对日本禅画影响尤甚,法常甚至被称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

  实际上,不仅法常是这样,宋代画僧的风格大多如此:用墨简寥、笔力质朴,飞白顿墨、灵活不滞,形成一种独特的神韵:景物简约、素净、质朴,由平常之物而表现其不平常。这种画法在当时堪称创举,与当时文人画的风格完全不同。比如在评价法常绘画时说:“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画继补遗》)实际上,宋代画僧的作品不过是展现心灵的“笔墨游戏”,印证画家们对佛教思想的体悟,由此启发禅思,当然与“雅玩”的文人画有所不同。画家们借画以参禅,画是工具,禅是目的。因此才能将物由繁至简、由少胜多,展现禅宗“直指本心”的妙旨。

  三

  即使在传统的佛教人物画中,宋代画僧的作品也体现了独特的形式。

  南宋画僧梵隆以人物画著称,所绘人物“以高古游丝白描取胜”,表现出其独特的“空灵美”的艺术特色。他的白描画法,不多用色彩来烘染,纯粹以墨笔勾勒来显示事物的质感,在画面的构思上也常出新意。

  《十六应真图卷》是梵隆的代表作。“应真”即“罗汉”,画中的十六罗汉姿势、神态如同生活中的长者,与世人无异,简朴天真;尽管作品描绘的是十六罗汉以所证三昧而现的境界,但是“惟见峩峩高山,青矗天岸,沉沉碧海,雪涨晴空,老树新篁,苍松恠石,后妃士女之敬肃,地神野卒之参随,长蛇饮气而毒焰自消,猛虎受降而威风自泯,踞坐示有余之态,经行垂不尽之仪”。(元代中峰明本禅师题跋)梵隆并不完全拘泥于佛教造像的规范,而是通过山水景色、生活场景来展现佛教修行境界,这也正是中国化的佛教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

  宋代画僧的作品题材更加广泛,逐渐与文人士大夫的绘画相融合,脱离此前佛画的局限。宋代画僧本着禅悦的观念,带有“以墨为戏”的色彩;大多以水墨为主,笔法简逸、构图空灵,使人感受“画外之意”。这种风格是佛教绘画艺术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对于后来明清时期的写意画法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作者:张燕,单位为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本文刊《中国宗教》2021年2期)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